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头条 > 财经头条

农用四轮拖拉机改铲车「永川农机市场」

2024-03-03 09:00:09 来源:搜狐

简介:来源:【农民日报】重庆市丘陵山区机收大豆现场。 资料图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快速发展,但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与平原地区比,丘陵山区受地形等因

来源:【农民日报】

重庆市丘陵山区机收大豆现场。 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快速发展,但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与平原地区比,丘陵山区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发展较缓慢。重庆市是我国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如何补上农机装备短板,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截至2021年末,重庆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十二五”初期的26%增到53.5%,名列西南地区前列,近三年年均增幅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迈过了“打米磨面、提水灌溉”的初级阶段,进入了可以“全面全程”发展的中级阶段初期。那么,重庆市是如何做的呢?

以机适地,发展高大马力性能、高效率机型

小、碎、散、短、弯、陡是重庆市耕地禀赋先天不足的真实写照。重庆市80%以上的单块耕地面积在1亩以下,15度以上坡耕地占比超过60%。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农户数占比高达60%。约80%左右丘陵山坡地块没有机耕通道,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地难、作业难。土质粘重、水田泥脚深。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重庆市农机化的发展步伐。

“适应我市丘陵山区特点的旱地农作物播栽、施肥、收获、秸秆(藤蔓)还田、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等机具严重缺乏;即使有少量机具可用,也存在价格高、性能差、故障频发的‘通病’。”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杨培成表示。

曾经,重庆市大力开展小型动力平台、小型耕整机等研发制造,解决了当时户用型机器无机可用的暂时困难,但随后发展步伐徘徊放缓。“重庆市的‘拳头产品’微耕机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人工作业,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该类机具作业效率偏低,使用起来劳动强度偏大,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机器换人’的突破,且该类机具使用时间短,通常3年左右就需要更新换代。”杨培成表示。

能种的地已经种完、好干的活已经干遍、可用的人已经断档,面对小机器已饱和、小地块难施展、小规模难见效的困境,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依然“无适机匹配、无好机可用”。

“以机适地”,研制适合丘陵山区,同时具备一定生产效率的机械成为重庆市丘陵山区解决“无适机匹配、无好机可用”的关键抓手。

重庆市将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列为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科技研发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设立补短板农机专项,组建“重庆市农机装备技术创新联盟”,渝籍农机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产学研协作研发。以“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补短板农机装备研发,以“赛马”机制等方式激发科研院校和农机企业内生研发动力,以农机化“土专家”为“头雁”组建农机研发创新指导团队参与项目研发和评审验收环节来确保研发成果“接地气”。围绕装备适宜的动力机械、高效的作业机械和更加环保的农业机械三大目标,促进农机装备从小、微、简机型向高大马力性能、高效率机型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重庆市多渠道筹集专项资金近1亿元,在榨菜收获、马铃薯播收、玉米大豆播种、蔬菜移栽、通用动力平台和花椒烘干等装备研制上发力,取得阶段性进展。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将江津区双福、珞璜和高新区白市驿、西彭等连片区域明确为农机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区域,打造重庆乃至西南地区丘陵山地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

“以前使用微耕机,解放了牛,没有解放人,把牛放在家里吃了肉,把人累死了!现在开上拖拉机,人轻松了,效率也提高了!”永川区陶义农机合作社社长李刚表示。

加大政策支持,不断壮大市场主体

“丘陵山区机具进地难、效率低、回报小,再加上需要的农机装备品种多、投入大、技术复杂、产品市场小、知识产权保护难,机器更新换代快,油耗高,企业投入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不高。”杨培成表示。农机装备研发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

重庆市有农机装备相关企业虽近200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仅占全市装备制造业的3.8%,整个行业呈现出“散乱小”特点。

2021年8月26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加快丘陵山地特色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大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涉农领域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对农机装备产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供应链提升、品牌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场开拓、赛会展会等领域给予扶持。

重庆市制定《重庆市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对暂时无法开展农机鉴定的绿色智能高端创新农机产品及先进适用的成套设施设备开辟绿色通道,通过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予以支持。政策促使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直接参与重点项目、短板项目、卡脖子项目,可采取预付及形成销售后再支付形式,激发项目企业承担市场意识,更好地使产品落地。目前,已将鑫源、威马、华世丹、汇田、恒昌等纳入列名联系企业名单。

当地将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特优农业生产等方面先进适用、绿色智能、大中型、复式作业机具补贴额提高至35%。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建成万亩级“宜机化+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农业生产示范基地20个。把农机化率列为考核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指标。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重庆市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倾斜信贷资源,积极开展农机装备抵押贷款等融资服务。

土地整治,把大型机械开上山区

与“以机适地”同时推进的,还有“以地适机”。

土地自然条件造成的困惑,还需从土地本身突破。2014年,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在巴南区南彭镇将军湾村规划具有典型丘陵山地特征的80亩坡耕地,规模化推进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陡变平、互联互通和培肥土壤等宜机化改造,并开展改后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对比试验。

2015年,当地争取市级财政支持,安排300万元分别在重庆市农科院农机研究所、忠县晨帆农机合作社、永川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永川陶义农机合作社、重庆市农科院科研试验园等多地多点进行试点。

永川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最早开展重庆市水田整治改造。通过小并大、短变长、乱变顺,合作社将原来11块地合并为5块,平均每块3.5亩。“以前,田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只能用人力或小型农用设备,加上交通不便,自家的土地只能撂荒,现在整理出来了,承包给合作社,可以收租金,还可以在承包户打工。”合作社所在的谭家坝村村民表示。

“农田整治前,我们采用6马力微耕机,2人轮流操作,每人每天作业约2.5亩;整治后,采用75马力拖拉机带耕幅为2.3米旋耕机,每人每天作业约30亩;劳动生产率约是整治前的12倍。”谈起土地整治带来的新变化,永川区陶义农机合作社社长李刚,竖起大拇指。

经反复多次实践,重庆市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重庆丘陵山区农田整治技术路径和体制机制模式,并在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编制技术规范。

这些年来,重庆市政府将土地整治纳入全市“三农”重点工作进行通盘谋划;通过“先建后补”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以贷款贴息、担保贴费、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方面投入。同时,注重示范带动。成立技术专家团队,常年深入区县、乡镇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按标执行。

小田变大田、陡坡变缓坡,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械出现在广袤的丘陵山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崔建玲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很赞哦!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